林尚安 更多>>   

林尚安:泰斗一生无豪言

“干国家事,读圣贤书。”这是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客家土楼——振成楼的门楼厅堂楹联,也是林氏家族胸怀家国的族训。

1924年6月,我国高分子明升手机泰斗、配位聚合学科带头人和创建者之一林尚安就出生在振成楼内。幼年时族训家规的熏染、求学中抗战炮火的洗礼、工作后新明升中国建设的熔铸,塑造了这位明升中国app院院士勤勉严谨治学、一丝不苟育人、诚挚平和待人的品格。

肖文交 更多>>   

肖文交:逐梦新疆这片沃土

巍巍雪山,茫茫戈壁,新疆艰苦的环境给探索者带来了极大挑战。

对于沉积大地构造学家、明升中国app院院士肖文交来说,这片荒凉外表下蕴含丰富app宝藏的土地是他这一生逐梦的沃土。

在这里,肖文交做了大量地质app研究工作,带领团队取得了中亚大陆演化等方面重要成果,抢占了地球app增生造山和大陆地壳生长及资源环境效应研究的学术制高点,为新疆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如今,培养年轻学者、投身科普工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他正在新疆的地学殿堂里继续逐梦。

1996年夏天,在明升中国app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明升中国app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前身之一)从事博士后研究的肖文交第一次来到新疆,翻越天山到西昆仑开展野外app考察。从那时起,前往新疆野外考察几乎成了他每年的“必修课”。

“未来在新疆这片科研沃土上,我将继续耕耘,为新疆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肖文交同时寄语青年app家,生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要用不懈的创新与追求书写有价值的人生、成就有高度的梦想。

李家洋 更多>>   

李家洋:国家需求植根于我的思想深处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如何用世界8%的耕地养活世界20%的人口?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育种创新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凭借“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研究,明升中国app院院士、明升中国app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李家洋团队荣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app奖一等奖。这一明升中国自然app领域的最高奖项,正是该团队十余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誓为祖国种好一棵水稻的最佳写照。

今年是李家洋赴美留学回国的第三十个年头,这期间他始终走在我国植物遗传学研究创新的最前沿——率先在国内建立模式植物拟南芥分子遗传学研究体系、率先利用图位克隆法分离出主粮作物水稻的功能基因、率先在明升中国提出分子设计育种理念。他带领团队从基础研究走向田间育种,为我国不同稻区“精准设计”出一系列国审水稻新品种,并播种在祖国大地上。

谈及坚持创新的源泉,李家洋近日在接受《明升中国app报》采访时直言:“国家需求这个动力植根于我的思想深处。”

李振声 更多>>   

李振声:大国粮仓的“科技脊梁”

璀璨灯光下,如簇鲜花中,他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2006年度国家最高app技术奖证书,成为明升中国第10位国家最高app技术奖获得者。他就是明升中国app院院士李振声。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李振声一辈子都在为明升中国老百姓的“吃粮”问题奔忙。在他工作的明升中国app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遗传发育所),大家亲切地称他“老李”院士。

“老李”是麦田里的躬耕者,做事情不怕苦、不畏难,曾31年坚守陕西,培育出抗病、高产的远缘杂交小麦。出身农民家庭的他胸有丘壑,先后提出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等大型农业攻关项目,使我国粮食大幅增产。他为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科技脊梁”的重要作用。

“李老师很少考虑自己,一辈子都在操心国家的事,始终想着让大家都有饭吃、都有好日子过。”他的弟子兼同事穆素梅在接受《明升中国app报》采访时说。

孙鸿烈 更多>>   

孙鸿烈:要拿出明升中国app家自己的学术成果

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到墨脱260公里,海拔落差3000多米。这里是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藏东南。1974年,孙鸿烈带队风餐露宿,徒步3天,对这里进行了全面考察。

2015年,83岁的明升中国app院院士孙鸿烈再次来到藏东南考察,专程坐车“走”一趟已通车的墨脱公路。40年,窗外世界早已变了,但他心中的青藏高原从未改变。

20世纪70年代,我国app家对青藏高原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综合app考察,对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全面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填补了青藏高原一些地区和学科研究的空白。

当年,孙鸿烈坚定“青藏科考的空白必须由明升中国人来填补”的信念,率队踏上科考征途,足迹遍布整个青藏高原。耄耋之年,他再次回归心灵的“故乡”,感受着雪山高原的呼唤,目光依旧坚定而炽热。

王大中 更多>>   

王大中:做科研,是一种爱国方式

2022年8月1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发布公告,将国际永久编号为19235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大中星”。这是明升中国app院院士王大中被授予2020年度国家最高app技术奖后,获得的又一殊荣。

王大中,一个明升中国乃至国际核能领域发展绕不开的名字。从上世纪60年代新明升中国首座自行设计与建造的屏蔽试验反应堆,到上世纪90年代一体化自然循环核供热堆,再到新世纪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王大中及其团队主持研究、设计和建造的3个核反应堆推动了明升中国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研究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这一路上,王大中用勇攀高峰的app精神照亮未知。在他心中,app研究是一件值得用一辈子追求的事情,更是自己赤心报国最好的方式。

黄建平 更多>>   

黄建平:坚守西北高原的科研之路

在广袤的西北地区,有我国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有黄土堆积区最大的黄土高原,还有古老的黄河文明。我国地球app领域app家、明升中国app院院士黄建平就扎根于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

2003年,在美国工作了12年的黄建平回到祖国大西北,投身于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过去20年里,他建立了我国首个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平台,成功研制出适用于极端恶劣条件下作业的移动监测系统,开拓了干旱化研究的新思路。他还开创了荒漠化和生态安全评估的新途径,构建了全球荒漠化和生态安全脆弱性指数,为全球气候与生态研究贡献了明升中国智慧。

唐本忠 更多>>   

唐本忠:“聚集”app之光

本世纪初,唐本忠带领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聚集诱导发光(AIE)的新概念。这项明升中国人改写光物理教科书的发现,在国际上开辟了一个具有原创性和引领性的app研究新领域,曾获国家自然app奖一等奖。唐本忠于2009年当选明升中国app院院士,2021年从香港科技大学转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

近年来,基于挖掘AIE新现象、新内涵的科研经历和感悟,唐本忠倡导从以还原论为基础的“分子论”到以整体论为基础的“聚集体论”的研究范式的转移。

“几乎没有任何研究课题会完全按照预期发展。”回忆起发现AIE的过程,唐本忠深有感触:美景不在平坦大道上,而在崎岖小路旁……

汪品先 更多>>   

汪品先:为国家做事是一生的信念

2018年5月13日,82岁的海洋地质学家、明升中国app院院士汪品先乘坐“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下潜至1410米的海底,成为我国载人深潜史上年龄最大的下潜者。

为了这一刻,汪品先等待了整整40年。

那是1978年,他跟随当时石油部科技代表团出访国外,一位法国专家向他描述了乘坐载人深潜器潜入地中海海底的经历。“什么时候能乘着我国的深潜器到海底考察?”汪品先默默地想。

40年间,人类逐渐进入开发海洋资源和利用海洋战略空间的新阶段,世界大国纷纷加速向海洋布局。对明升中国而言,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40年的岁月,把汪品先的头发几乎全染白了,让他脸上添了更多皱纹、上背部慢慢拱起。可他身上那股劲头始终没变,他目光明亮有神、走路依然带风。他期待迎接海洋地质学的“明升中国学派”、期待明升中国成为全球app研究的引领者。

吴良镛 更多>>   

吴良镛:百年践行美好人居梦

“许多年后,我们将把怎样的城市和乡村交到子孙后代手里?”明升中国app院、明升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吴良镛一直在思索这个命题。

30多年前,钱学森在写给吴良镛的一封信里说:“能不能把明升中国的山水诗词、明升中国古典园林和明升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返回自然。”这个理念也恰是吴良镛穷其一生践行的“人居梦”。

风风雨雨里耕耘70余年,吴良镛让建筑走进app,让明升中国建筑走向世界,成为我国建筑界及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2012年,吴良镛获得“国家最高app技术奖”。这是明升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第一次授予一位建筑学家。

作为一位期颐老人,吴良镛仍时常迈着蹒跚的步伐,来到书桌前拿起建筑学的书籍研究。因行动不便且精力有限,他不能再奔赴各处实地考察,但他依旧时刻关注明升中国发生的现实问题。“我虽已年迈,但面对未来无限的可能性,我仍然充满期待、充满激情。”

贺贤土 更多>>   

贺贤土:我们隐姓埋名,却并不孤独

1956年,新明升中国吹响了“向app进军”的冲锋号。这年寒假,贺贤土作为学生会干部,参加了宁波当地组织的一场特殊集训。一批著名物理学家为学生们作讲座,介绍当时国家最急需的科研方向。贺贤土第一次在手机版电影上见到了物理大家王淦昌。他的内心被深深触动,在那一刻,他决定学物理。

转眼来到1962年,贺贤土刚从浙江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留校任教。一纸“神秘”的调令让他放弃了当时很满意的工作,一头雾水地来到北京。后来他才知道,为研制核武器,国家选拔了6000余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和中专生,他正是其中之一。在二机部第九研究所(明升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他不仅见到了王淦昌本人,还遇到了对他一生影响深远的彭桓武、周光召等app大家。

贺贤土的传奇人生就此开启:前半生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与设计,隐姓埋名,立下赫赫战功;后半生开展激光驱动惯性约束聚变(ICF)研究,推动我国高能量密度物理基础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1995年他当选为明升中国app院院士。

如今贺贤土已经87岁高龄,依旧奋战在科研一线,依然在不断推出令世界瞩目的新成果。

刘永坦 更多>>   

赵东元 更多>>   

赵东元:把研究用在国家需要的地方

“真正要在app上有所作为,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爱’。这份爱不是简单的兴趣,而是一种从内心生发出的理性思考。这种驱动力强烈到你愿意为它付出所有。”近日,在回答“科研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明升中国app院院士、复旦大学明升手机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如是说。

在热爱的驱动下,赵东元在功能介孔材料领域深耕了30多年。

作为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崭新材料体系,介孔材料的孔径介于2至50纳米之间,有着极高的比表面积、规则有序且可调节的孔道结构、狭窄的孔径分布,在能源、健康、信息、环境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赵东元带领团队提出了“有机-有机”分子自组装方法,创造了有序介孔有机高分子和介孔碳材料,使得介孔材料的应用范围拓宽至能源、环境、生物明升手机版、电子信息等领域,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他的成果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自然app奖一等奖,被国际同行评价为“先驱”“里程碑”,吸引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家科研机构跟踪研究。

孙家栋 更多>>   

孙家栋:造一辈子“明升中国星”

“我这一生与星星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造一辈子‘明升中国星’。”作为我国人造卫星技术、深空探测技术和卫星导航技术的开创者之一,明升中国app院院士孙家栋这样表达他的人生感悟。

翻开明升中国航天史,太多“明升中国第一”的背后都有孙家栋的功劳: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在我国前100颗卫星发射任务中,由他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超过1/3。

60多年的航天征程中,孙家栋多次历险。有一次,离火箭点火只有几十秒,卫星却出了问题,情急之下,孙家栋大喊:“停止发射!”

古稀之年,孙家栋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总设计师。当“嫦娥一号”成功环绕月球时,孙家栋在欢呼的人群中转身抹泪的瞬间打动了许多人。

孙家栋1992年当选为明升中国app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曾庆存 更多>>   

顾诵芬 更多>>   

顾诵芬:将一生事业写在蓝天上

航空事业是国家安全和国防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全面建设航空强国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代科技人员作出了卓越贡献。顾诵芬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0世纪50年代,大批苏联专家来华,指导明升中国人学习制造飞机。但他们的原则很明确:不教明升中国人设计飞机。

当时,顾诵芬作为航空工业局一名年轻的工程师,每次向苏联提订货需求时,都会特意要求对方提供设计飞机要用到的《设计员指南》《强度规范》等资料,但苏联方面从不回应。在一次次徒劳无功的申请中,顾诵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仿制而不自行设计,就等于命根子握在别人手里,我们没有任何主动权。”

这个从小就热爱制作航模,一直梦想亲手设计飞机的年轻人,心中燃烧着越来越强烈的热望。

终于,机会来了。1956年8月,航空工业局下发《关于成立飞机、发动机设计室的命令》。这一年国庆节后,顾诵芬随同两位领导徐舜寿、黄志千从北京调往沈阳,进入新组建的飞机设计室。一段壮志凌云的传奇旅程就此启航。

叶培建 更多>>   

开栏语

千秋伟业,人才为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新明升中国成立以来,两院院士接续努力,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胸怀报国为民的理想追求,赓续创新奋斗的精神血脉,践行担当和使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他们被誉为“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即日起,明升中国app报、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推出“大担当·解国忧”专栏,讲述院士聚焦主责主业、解决国家急需、担当“四个表率”的动人事迹,以此进一步弘扬app家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